English

人生,追求卓越

1999-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谷志海 汪新平 我有话说

在豫东杞县,有这么一位企业家,由于对企业、对国家的突出贡献,几年来有关部门共奖给他本人包括桑塔纳、红旗轿车在内的物品折价计人民币70多万元,而他却一股脑全部捐献给了国家。面对众人的不理解,他说:“成绩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伙共同努力的结果,应该归功于大伙。”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开封市第二粮食机械厂厂长、党委书记赵茂胜。

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1988年深秋,30出头的赵茂胜被职工推选出任刚刚更名为开封市第二粮食机械厂的厂长。这个厂的前身是生产单一粮机配件为主的杞县平筛厂,仅有20多名工人,技术老化,负债累累,濒临倒闭的边缘。

面对这个烂摊子,赵茂胜暗暗下决心: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这也是他一贯不服输的脾性。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赵茂胜认为,企业要振兴,要想有个大的发展,必须尽快拿出新的拳头产品,走科技兴厂的路子。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勤奋而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赵茂胜得知郑州粮食学院机械系青年教师王凤成在消化瑞士一家公司产品的基础上,自己又研制出单仓、双仓高效平筛等技术,但无实验场地,需要合作厂家。赵茂胜急不可待,带着豫东汉子的赤诚与朴实,第二天一大早就赶上从杞县去郑州的头班公共汽车,临近中午才找到王凤成,请求与其合作。

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赵茂胜为了省钱,一天也没吃一顿热饭,中午只吃了些自带的干粮,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他在想怎么才能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随后,他又几次登门拜访王凤成,苦苦相请。

面对赵茂胜的“三顾茅庐”,王凤成感动了,便利用星期天跟他来到厂里。然而,当王凤成看到那10多间破烂不堪的厂房及仅有的一部旧车床时,心顿时凉了半截。但王凤成看到赵茂胜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最终下决心和二粮机厂搞合作。

王凤成利用每个星期天来厂里完善技术,试制产品。赵茂胜就和工人们一起,不怕脏,不叫苦,不嫌累,电焊工的活也干,钣金工的活也干,盼望着新产品的早日问世。就这样,不知熬过了多少日夜,经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属国内一流的FSFJ单仓、双仓高效平筛两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终于试制成功了,工人们欢呼雀跃,赵茂胜整天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随后,在1989年春,郑州粮食学院30年校庆新产品展示会上,赵茂胜带来的单仓高效平筛、双仓高效平筛两个新产品备受与会代表关注。会还没有结束,单仓高效平筛样品就被内蒙古临河面粉厂以高价抢走,双仓高效平筛样品则被商丘县面粉厂买去。初战告捷,赵茂胜尝到了甜头,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大了。

但是,资金匮乏的严峻现实不容他们乐观。旧设备的更换,新设备的增添,原材料的购进,工人的工资,都需要钱,厂里又没有一分钱,而哪家银行也不给予贷款,怎么办?赵茂胜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天无绝人之路。赵茂胜在发动厂里其他领导包括工人集资的同时,又是求情又是托熟人,才算争取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注入了资金,二粮机厂很快起死回生,雪球般发展壮大。1989年,全厂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不但偿还了债务,发了工资,还有不薄的利润。这破天荒的成绩令赵茂胜振奋,证实他科技兴厂的路子走对了,二粮机厂历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敢立潮头竞风流

进入90年代,市场竞争与淘汰愈演愈烈,赵茂胜没有沉溺于已有的成功之中,而是睁大了眼睛,捕捉着新的科技信息,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密切关注着市场行情,认准的仍然是依靠科技开发拳头产品的路子。继开发出高效振动筛、比重分级去石机、打麦机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且市场供不应求后,赵茂胜又大胆设想,研制生产出了成套机组,该项目是进入90年代以来粮机行业中唯一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项目。1996年11月,经专家技术鉴定,其技术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此,二粮机厂和郑州粮院等科研院所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赵茂胜常常去外地找同行专家了解信息,求教技术中的难点,并且谋求更多项目的合作。

注重调研,讲究实效,这是赵茂胜的一贯工作作风。1996年初,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赵茂胜在征得班子成员意见一致的基础上,依靠本厂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及产品优势,果断地又上了玉米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两大系列零部件及整体设备的生产线。其中,用于玉米加工的提胚机,在味精厂、淀粉厂、糖厂等相关企业应用广泛,市场行情看好,厂里投资120万元,当年就实现单项销售额600万元。对饲料加工机械,赵茂胜一班人更是看准了农村养殖业发展势头迅速,全国各地纷纷上马饲料加工企业而出现的庞大市场,厂里投入360万元,当年回报突破1000万元。

一直得益于科技开发并由一个“丑小鸭”变成“小天鹅”的开封二粮机厂,在赵茂胜的亲自主持或关心下,几年来共承担18项国家、省、市科技攻关计划,其中12项产品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2项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3项填补国内空白,同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科技进步奖20余项,被命名为省级科技效益型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封二粮厂以生产面粉高效清理设备和高效筛理设备驰名中外,改变了我国这两种设备单纯依赖进口的历史,大量替代进口的同时,还实现了配套出口。

从1989年开始,开封二粮机厂销售收入连续8年翻番,1997年突破1.1亿元,实现利税1082万元,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部分出口到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今年第一季度,该厂在国内销售平稳的情况下,出口形势大好,累计达500万元,与往年全年出口销售收入基本持平。这里面的奥秘,用赵茂胜的话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厂里每年均有领先市场潮流的新产品,当年投入,当年就见效益。

赵茂胜始终认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构筑名牌产品的根本。为此,二粮机厂建立并完善了质量管理制度,与国际市场接轨,坚决做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准组成整机,不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近几年,该厂共有20多人因质量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赵茂胜说,谁砸工厂的牌子,工厂就砸谁的饭碗。

正是严格的管理,使得二粮机厂所生产的“汴州”牌系列产品在河南省技术监督局的历次抽检中全部合格。二粮机厂同时被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认定为免检单位,并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质量信得过企业、国家全面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等。

赵茂胜狠抓售后服务,维护并保持了企业良好的信誉。1992年,二粮机厂接到北京第十面粉厂的电报,反映他们生产的循环风选器上使用的三角带易断。赵茂胜和技术人员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这是厂里在吸收国外先进工艺时没有考虑到国产三角带的质量问题所致。随后,赵茂胜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改进工艺设计,大胆采用两个电机直连式驱动,去掉了三角带。经用户使用后,效果非常理想。接着,他们为已售出的设备全部免费改装,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赞誉。

率先垂范作奉献

在赵茂胜的率领下,开封二粮机厂从一个仅有几万元资产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拥有6000万元固定资产、2600万元流动资产且无外债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这辉煌的成绩里面,头等功当属赵茂胜。

二粮机厂每项产品的研制试制期间,都有赵茂胜的身影。在企业已经滚爬摔打多年的赵茂胜,手里有一套娴熟的操作技术。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关调试,根本不分你我,时间长了,工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好帮手,一有困难他就来了,从来没有一点厂长的架子。1991年,湖南彬州市面粉厂来函,要求尽快赶制FDMW型打麦机,在确保时间、质量的前提下,赵茂胜和工人们一起干,两天两夜没合眼,硬是及时满足了用户的要求。

赵茂胜信奉这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己正才能正人。他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上班必须提前半个小时到齐,他自己则往往提前一个小时站在厂大门口,迎接每一位职工,下午下班后直到天黑才回家。他的家与厂区一墙之隔,他却在厂里和工人一起排队就餐,和工人们吃饭时还唠些家常。赵茂胜一班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拿的却是工人的平均工资,月均600元左右,节假日加班加点也没有什么报酬,收入较高的工人每年的工资比他们都要高出2000多元。

企业变大了,可农民出身的赵茂胜俭朴、勤劳、务实的作风没有变,廉洁奉公的本色没有变。家里建房,他没有从厂里拿一个螺丝钉;去外地出差,也常是一碗面充饥;不穿高档时装,不出入高级宾馆酒店,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派头。在是与非问题的处理上,在业务往来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1996年4月,某电机厂业务员带着厚礼来到赵茂胜家,赵茂胜知道来意后,当场表态:“如果你们的电机质量好,价格便宜,我们就用,如果你们的电机不合格,你就是送金山银山,我们也不会用,你还是回去吧!”说罢就把这位业务员请出了家门。

在赵茂胜的影响下,二粮机厂从上到下形成了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奉献意识及“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誉感。这也正是该厂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去年“五一”,该厂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这对他们来说当之无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国有企业停产或倒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茂胜着眼于大局稳定,本着为政府排忧解难的指导思想,从1996年起,领导二粮机厂先后兼并杞县机械厂、毛纺厂等6家企业,使1200名下岗工人实现了再就业。为使这6家企业尽早起死回生,赵茂胜付出了多少辛酸与苦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安置退休人员、培训技术工人、更新改造设备、开发高科技产品、劝说意见不同的人……赵茂胜任劳任怨。

摊子大了,赵茂胜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了。他说:“我时时感到任重而道远,丝毫不敢松懈,更没有贪图享受的念头,能为大多数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宽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